虾类检测:探寻鲜美背后的安全密码
时间:2025-02-21 15:13:45 点击次数:0次
虾,作为餐桌上备受青睐的水产佳肴,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在虾类检测领域,我国有着严格且完善的检测标准。以 GB 273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鲜、冻动物性水产品》为核心,该标准从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到微生物指标等多方面,对虾的品质和安全性进行细致规范。感官指标要求虾体具有固有的色泽和气味,无异味、无腐烂现象;理化指标则对水分、盐分等含量作出明确规定,确保虾的品质稳定。
在检测项目方面,微生物指标检测是守护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检测尤为关键。这些微生物一旦超标,食用后极易引发呕吐、腹泻等肠道疾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例如,在 2022 年,某市场抽检的一批进口虾中,就因大肠杆菌超标,被紧急下架处理,避免了潜在的食品安全事故。兽药残留检测同样不容忽视,氯霉素、呋喃唑酮等违禁兽药,若在虾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且残留超标,会对人体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严重损害。
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准确判断虾类安全性的关键。微生物检测常用平板计数法,将处理后的虾样本均匀接种到特定培养基上,在 37℃恒温环境下培养 48 小时左右,根据长出的菌落数量,精准判断微生物含量。对于兽药残留检测,高效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HPLC - MS/MS)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技术先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将复杂样品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再利用质谱仪对分离后的成分进行精确鉴定和定量分析,能够检测出极低浓度的兽药残留,确保虾类产品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