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凝胶糖果检测,保障甜蜜安全
时间:2025-02-14 15:19:19 点击次数:0次
凝胶糖果检测标准
在国内,凝胶糖果检测遵循多项标准。例如,依据 GB 1739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糖果》,对凝胶糖果的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做出明确规定。理化指标方面,像干燥失重、还原糖含量等都有相应限量要求。干燥失重一般要求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糖果的质地和口感,避免因水分过多导致糖果发黏变质;还原糖含量也需符合标准,防止因糖分异常影响糖果品质。微生物指标上,对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等的数量严格限制,确保产品卫生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
检测项目
- 理化指标检测:除了上述提到的干燥失重和还原糖含量,还包括酸度检测。适宜的酸度能维持凝胶糖果的风味和稳定性,若酸度异常,糖果可能会出现口感酸涩或变质现象。此外,凝胶糖果的凝胶强度也是重要检测项目,它决定了糖果的质地,过硬或过软都不符合优质产品标准。
- 微生物指标检测:菌落总数反映了产品在生产、包装等过程中的卫生状况,超标则意味着存在被微生物污染的风险,可能引发消费者食用后肠胃不适等问题。大肠菌群作为粪便污染指示菌,若在凝胶糖果中检出,表明产品可能受到了不卫生因素的污染。霉菌和酵母检测同样关键,它们在适宜条件下会大量繁殖,导致糖果发霉变质,影响产品质量和食用安全。
- 添加剂检测:凝胶糖果生产中常添加色素、甜味剂、防腐剂等。检测色素时,需确保其使用种类和剂量符合 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防止超范围或超量使用对人体造成危害。甜味剂检测也是如此,要严格控制甜蜜素、阿斯巴甜等的添加量,保证产品的甜味纯正且安全。防腐剂检测则是为了防止商家过量添加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来延长保质期,损害消费者健康。
检测方法
- 理化检测方法:对于干燥失重检测,通常采用直接干燥法。将一定量的凝胶糖果样品置于烘箱中,在规定温度下烘干至恒重,通过计算样品烘干前后的质量差,得出干燥失重数值。还原糖含量检测多采用斐林试剂法,利用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根据消耗斐林试剂的量来计算还原糖含量。凝胶强度检测则使用质构仪,通过模拟人类咀嚼动作,对凝胶糖果进行穿刺、挤压等测试,从而得出凝胶强度数据。
- 微生物检测方法:菌落总数检测采用平板计数法,将样品稀释后涂布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培养,统计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量。大肠菌群检测利用乳糖发酵管进行初发酵和复发酵试验,根据产气情况和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来判定大肠菌群是否存在及数量。霉菌和酵母检测采用孟加拉红培养基,在特定温度下培养样品,观察并计数平板上生长的霉菌和酵母菌落。
- 添加剂检测方法:色素检测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将样品中的色素提取后,通过 HPLC 进行分离和检测,根据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对色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甜味剂检测也可使用 HPLC,或者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仪(GC-MS)。以 GC-MS 检测甜蜜素为例,先将样品中的甜蜜素衍生化,使其转化为挥发性化合物,再通过气相色谱分离,质谱仪检测,根据质荷比特征确定甜蜜素含量。防腐剂检测同样可运用 HPLC 或 GC-MS,通过对样品中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的分离和检测,判断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