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围虾,以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成为餐桌上备受欢迎的美食。在基围虾的整个产业链中,完善的检测体系是保障其安全与品质的关键。
检测标准贯穿基围虾的养殖、捕捞、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在养殖环节,参照《渔业水质标准》,严格控制养殖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确保虾苗生长在清洁、无污染的水环境中。同时,对饲料的质量也有严格把控,依据饲料相关标准,保证饲料中营养成分达标且不含有害物质。在捕捞和运输过程中,遵循冷链运输标准,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防止基围虾因环境变化而变质。对于加工后的基围虾产品,如冷冻虾仁、虾干等,按照 GB 10136 - 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性水产制品》,对其感官、理化和微生物指标进行严格规范。
检测项目涵盖多个重要方面,每一项都与消费者的健康息息相关。
微生物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防线。基围虾在生长和加工过程中,容易受到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微生物的污染。大肠杆菌超标可能引发肠道感染,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毒素会引发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则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尤其在沿海地区,因食用受其污染的海产品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对这些微生物的检测至关重要。
兽药残留检测不容忽视。在基围虾养殖过程中,为预防和治疗疾病,可能会使用一些兽药,如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然而,若这些兽药使用不当或残留超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长期食用含有过量兽药残留的基围虾,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和肝肾功能,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重金属检测也是关键环节。基围虾生长的水环境若受到污染,可能会富集汞、铅、镉等重金属。汞对人体神经系统的损害极大,尤其是对胎儿和儿童的智力发育影响深远;铅会影响人体的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镉则可能导致肾功能障碍和骨质疏松。通过对基围虾进行重金属检测,能够及时发现并控制这些有害物质的含量,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为了准确检测上述各项指标,采用了一系列科学先进的检测方法。
微生物检测常用平板计数法。将基围虾样本进行处理后,接种到特定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通常为 37℃)下培养 24 - 48 小时,根据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数量,计算出每克样本中微生物的数量。这种方法虽然经典且结果准确,但检测周期较长。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也有快速检测方法,如免疫荧光技术,它利用抗原 - 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特定微生物进行初步筛查,提高检测效率。
兽药残留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法(HPLC - MS/MS)。该方法先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将基围虾样本中的各种兽药成分分离,再利用串联质谱对分离后的成分进行精确鉴定和定量分析。HPLC - MS/MS 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准确性,能够检测出极低浓度的兽药残留,有效保障了基围虾的食品安全。
重金属检测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 - MS)。将基围虾样本消解后,使其中的重金属元素转化为离子状态,然后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将离子化的重金属元素引入质谱仪中。在质谱仪中,根据离子的质荷比进行分离和检测,从而准确测定多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ICP - MS 具有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等优点,能够满足对基围虾中微量重金属的检测需求。
从养殖到餐桌,严格的检测标准、全面的检测项目和科学的检测方法,共同构建起基围虾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消费者在购买基围虾时,可以关注产品的检测报告和相关认证标志,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确保自己和家人能够享受到安全、美味的基围虾。